警惕甲亢和甲减发生转换
甲状腺是位于颈前部的腺体,形状像一只蝴蝶,主要功能是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。甲状腺激素包括甲状腺素(T4)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(T3),在血液中含量甚微,但作用很大,如参与营养物质和能量代谢,促进生长发育,调节体温、心率和血压等,是一切生理活动的基础。因此,甲状腺也被喻为“人体的发动机”。
甲状腺功能亢进症(甲亢)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(甲减)是两种常见的甲状腺疾病,它们是因甲状腺激素合成或分泌过多或过少所致。很多人在治疗这两种疾病时都有“治起来很麻烦”的感觉。比如,有的人明明是甲亢,治着治着却成了甲减,而且治疗时间常常是经年累月。其实,甲亢和甲减就像硬币的两面,既相互对立,也可以相互转换。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两种疾病的治疗。
甲亢和甲减各有啥特点
甲亢是指甲状腺产生过多的甲状腺激素,导致机体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,表现为怕热多汗、多食善饥、腹泻消瘦、失眠易怒、心率快、手抖等,有的患者还会出现眼球突出等眼部症状。
甲减和甲亢正好相反,是由于甲状腺不能合成和分泌足够的甲状腺激素,导致全身代谢减缓、机体兴奋性降低。患者会有怕冷少汗、乏力纳差、体重增加、便秘、少言易困、反应迟钝、心率慢、面部虚肿等症状。
甲亢和甲减的临床表现虽然不同,甚至完全相反,但是主要的病因都与甲状腺自身免疫异常有关。
甲亢最常见的病因是格雷夫斯病(Graves病),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。患者体内产生一种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(TRAb),不断地刺激甲状腺细胞增生和分泌过多的甲状腺激素,从而导致甲亢。
甲减最常见的病因是自身免疫甲状腺炎,如桥本甲状腺炎,就是血液中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(TPOAb)或甲状腺球蛋白抗体(TGAb)水平升高。这种免疫反应破坏了甲状腺,进而减少了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,导致甲减。
甲亢和甲减哪个更好治
甲亢和甲减的治疗方式截然不同。甲亢时甲状腺激素增多,需要减少激素的量,主要包括三种方法:抗甲状腺药物抑制激素合成,放射性碘破坏甲状腺,手术切除甲状腺。这三种方法各有利弊,选择何种治疗方案,需要结合患者的年龄和病情等因素综合考量。最常采用的方法是使用抗甲状腺药物,如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,疗程通常为1.5~2年,用药期间要根据甲状腺功能调整药物剂量,还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。
甲减患者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减少,需要额外补充。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的替代药物是左甲状腺素(L-T4)。补充的原则是缺多少补多少。甲状腺激素的替代量会随着体重、年龄、季节、疾病进展等因素的改变而调整。所以,需要定期检测甲状腺功能,调整L-T4剂量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不当的治疗会导致甲亢和甲减之间的相互转换。对于甲亢患者,如果药物过量或治疗时间过长,可能会因过度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而导致甲减。放射性碘和手术治疗甲亢也可能导致甲减。同样,治疗甲减也会导致甲亢,这是因为用药剂量超过生理需求量,导致医源性甲状腺毒症。相对而言,甲减更容易治疗,因为单药治疗就能保持甲状腺功能稳定,而且安全。
患者饮食需要注意什么
我们都知道,碘与甲状腺关系密切,是合成甲状腺激素必不可少的原料。碘营养水平与甲状腺疾病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呈现为U型曲线,也就是说碘缺乏或者碘过量都会引起甲状腺疾病。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成人每天碘摄入量为150微克,妊娠期妇女和哺乳期妇女增加到每天250微克。甲亢患者对碘的生物利用度明显增高,因此需要适当限制碘的摄入,但不必严格限制,通常建议可以继续食用加碘食盐,少吃或不吃富碘食物(如海带、紫菜、虾皮等),不用含碘药品(如胺碘酮、含碘造影剂等)。
甲减患者的补碘根据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。如果是甲状腺全切或完全破坏所致的甲减,患者需要接受甲状腺激素的替代治疗,因此是否补碘对甲状腺都无明显影响。如果还有甲状腺组织的患者,可以保持正常的碘饮食,包括食用加碘食盐。而碘缺乏所致的甲减患者,食用加碘盐是最有效的补碘方法。碘过量所致的甲减程度较轻,常见于亚临床甲减患者,这些患者要限制碘的摄入。
日常注意事项有何不同
甲亢和甲减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也有所不同。
甲亢患者需要充分休息,保持情绪稳定,补充足够的蛋白质、碳水化合物、维生素和矿物质。临床上,甲亢患者饮食误区最多的是不敢吃海鲜。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海鲜含碘量并不多,患者是可以享用的。
甲减患者常并发血脂异常,因此饮食中脂肪摄入应控制在总热量的20%左右,限制食用高脂肪食物。无论是甲亢患者还是甲减患者,都需要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,遵医嘱服药,不要擅自调药或停药,以保证疾病得到有效控制。
总之,甲亢和甲减在临床表现、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截然相反的特征,但同时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,甚至有时可以互相转换。这就像一枚硬币,一面是数字,一面是图案,看似大相径庭的两面,却只有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一枚完整的硬币。我们也可以通过甲亢和甲减这两种疾病,从正反两个方面理解甲状腺的功能。
甲状腺疾病纷繁复杂,每种疾病的病因、机制和诊治都不尽相同。因此,如果怀疑自己患有甲状腺疾病,最好及时就医,以确保得到正确的诊治和照护。
文: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 王浩宇 单忠艳
编辑:王建影 栾兆琳 于梦非
校对:杨真宇
审核:徐秉楠 王乐民
喜欢就告诉我们您“在看”
甲状腺功能亢进症(甲亢)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(甲减)是两种常见的甲状腺疾病,它们是因甲状腺激素合成或分泌过多或过少所致。很多人在治疗这两种疾病时都有“治起来很麻烦”的感觉。比如,有的人明明是甲亢,治着治着却成了甲减,而且治疗时间常常是经年累月。其实,甲亢和甲减就像硬币的两面,既相互对立,也可以相互转换。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两种疾病的治疗。
甲亢和甲减各有啥特点
甲亢是指甲状腺产生过多的甲状腺激素,导致机体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,表现为怕热多汗、多食善饥、腹泻消瘦、失眠易怒、心率快、手抖等,有的患者还会出现眼球突出等眼部症状。
甲减和甲亢正好相反,是由于甲状腺不能合成和分泌足够的甲状腺激素,导致全身代谢减缓、机体兴奋性降低。患者会有怕冷少汗、乏力纳差、体重增加、便秘、少言易困、反应迟钝、心率慢、面部虚肿等症状。
甲亢和甲减的临床表现虽然不同,甚至完全相反,但是主要的病因都与甲状腺自身免疫异常有关。
甲亢最常见的病因是格雷夫斯病(Graves病),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。患者体内产生一种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(TRAb),不断地刺激甲状腺细胞增生和分泌过多的甲状腺激素,从而导致甲亢。
甲减最常见的病因是自身免疫甲状腺炎,如桥本甲状腺炎,就是血液中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(TPOAb)或甲状腺球蛋白抗体(TGAb)水平升高。这种免疫反应破坏了甲状腺,进而减少了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,导致甲减。
甲亢和甲减哪个更好治
甲亢和甲减的治疗方式截然不同。甲亢时甲状腺激素增多,需要减少激素的量,主要包括三种方法:抗甲状腺药物抑制激素合成,放射性碘破坏甲状腺,手术切除甲状腺。这三种方法各有利弊,选择何种治疗方案,需要结合患者的年龄和病情等因素综合考量。最常采用的方法是使用抗甲状腺药物,如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,疗程通常为1.5~2年,用药期间要根据甲状腺功能调整药物剂量,还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。
甲减患者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减少,需要额外补充。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的替代药物是左甲状腺素(L-T4)。补充的原则是缺多少补多少。甲状腺激素的替代量会随着体重、年龄、季节、疾病进展等因素的改变而调整。所以,需要定期检测甲状腺功能,调整L-T4剂量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不当的治疗会导致甲亢和甲减之间的相互转换。对于甲亢患者,如果药物过量或治疗时间过长,可能会因过度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而导致甲减。放射性碘和手术治疗甲亢也可能导致甲减。同样,治疗甲减也会导致甲亢,这是因为用药剂量超过生理需求量,导致医源性甲状腺毒症。相对而言,甲减更容易治疗,因为单药治疗就能保持甲状腺功能稳定,而且安全。
患者饮食需要注意什么
我们都知道,碘与甲状腺关系密切,是合成甲状腺激素必不可少的原料。碘营养水平与甲状腺疾病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呈现为U型曲线,也就是说碘缺乏或者碘过量都会引起甲状腺疾病。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成人每天碘摄入量为150微克,妊娠期妇女和哺乳期妇女增加到每天250微克。甲亢患者对碘的生物利用度明显增高,因此需要适当限制碘的摄入,但不必严格限制,通常建议可以继续食用加碘食盐,少吃或不吃富碘食物(如海带、紫菜、虾皮等),不用含碘药品(如胺碘酮、含碘造影剂等)。
甲减患者的补碘根据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。如果是甲状腺全切或完全破坏所致的甲减,患者需要接受甲状腺激素的替代治疗,因此是否补碘对甲状腺都无明显影响。如果还有甲状腺组织的患者,可以保持正常的碘饮食,包括食用加碘食盐。而碘缺乏所致的甲减患者,食用加碘盐是最有效的补碘方法。碘过量所致的甲减程度较轻,常见于亚临床甲减患者,这些患者要限制碘的摄入。
日常注意事项有何不同
甲亢和甲减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也有所不同。
甲亢患者需要充分休息,保持情绪稳定,补充足够的蛋白质、碳水化合物、维生素和矿物质。临床上,甲亢患者饮食误区最多的是不敢吃海鲜。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海鲜含碘量并不多,患者是可以享用的。
甲减患者常并发血脂异常,因此饮食中脂肪摄入应控制在总热量的20%左右,限制食用高脂肪食物。无论是甲亢患者还是甲减患者,都需要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,遵医嘱服药,不要擅自调药或停药,以保证疾病得到有效控制。
总之,甲亢和甲减在临床表现、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截然相反的特征,但同时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,甚至有时可以互相转换。这就像一枚硬币,一面是数字,一面是图案,看似大相径庭的两面,却只有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一枚完整的硬币。我们也可以通过甲亢和甲减这两种疾病,从正反两个方面理解甲状腺的功能。
甲状腺疾病纷繁复杂,每种疾病的病因、机制和诊治都不尽相同。因此,如果怀疑自己患有甲状腺疾病,最好及时就医,以确保得到正确的诊治和照护。
文: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 王浩宇 单忠艳
编辑:王建影 栾兆琳 于梦非
校对:杨真宇
审核:徐秉楠 王乐民
喜欢就告诉我们您“在看”
评论